新闻中心
技术服务

追求质优


17721529551

期待您的联系!

联系我们

脂质体包封药物策略解析

2025-05-08

在现代医药领域,脂质体作为一种革命性的药物递送载体,凭借其生物相容性、靶向性和缓释特性,已成为药物研发的热点。通过脂质体包裹药物,不仅能提高药物稳定性,还能精准靶向病灶,降低毒副作用。本文将系统解析脂质体包载药物的多种技术策略。

    疏水小分子药物:通过薄膜分散法或逆相蒸发法,将疏水小分子药物插入到磷脂双层膜中。例如,将磷脂、胆固醇和疏水小分子药物溶于有机溶剂(如氯仿),减压蒸发形成薄膜后,加入PBS水溶液水化,通过超声或挤压法制备100多纳米的载药脂质体。此方法适用于紫杉醇、多西他赛等抗肿瘤药物,包封率可达60%-80%。

亲水小分子药物:可通过被动载药和主动载药两种方式包封药物。被动载药主要指的是薄膜分散法或逆相蒸发法。例如,将磷脂、胆固醇和PEG化的磷脂溶于有机溶剂(如氯仿),减压蒸发形成薄膜后,加入含有亲水小分子药物的水溶液水化,通过超声或挤压法制备100多纳米的载药脂质体。但此方法的药物包封率较低,在30%-60%左右。主动载药主要指的是硫酸铵梯度法或pH梯度法,利用跨膜离子浓度差驱动药物内流。例如,以硫酸铵制备空白脂质体后,通过透析去除外相硫酸铵,形成内酸外碱的梯度环境,使弱碱性药物(如阿霉素)以离子形式被包裹,包封率可提升至90%以上。南京星叶生物有这种空白脂质体出售。

蛋白质和多肽类药物:可以通过薄膜分散法、逆相蒸发法或乙醇注入法,多肽类药物也可以根据分子特性(如分子量、稳定性、电荷)采用pH梯度法、硫酸铵梯度法。注射用胰岛素脂质体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时,包封率>80%。

核酸类药物:核酸类药物(如mRNA、siRNA、pDNA)的脂质体包封需结合电荷相互作用与自组装原理,通过优化脂质组分、混合工艺及缓冲体系实现高效载药。阳离子/可电离脂质通过正电荷与核酸(负电荷)静电结合,形成复合物。一般通过微流控混合法来制备,该方法重现性良好(PDI<0.1),粒径可控(30-100 nm),包封率>90%,如mRNA-LNP新冠疫苗。

脂质体作为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的核心载体,其功能化修饰是提升靶向性、可视化及疗效的关键。其中,荧光标记与靶向肽修饰的结合,不仅赋予脂质体实时追踪能力,还通过受体介导的内吞显著增强药物在特定组织的富集效率,成为精准医疗领域的重要技术方向。

荧光标记通过化学偶联或物理包封方式引入脂质体表面或内部,常用染料包括FITC(异硫氰酸荧光素)、罗丹明(Rhodamine)及近红外染料(如CY5.5)。例如,FITC标记的脂质体可通过共聚焦显微镜拍摄细胞摄入脂质体的情况,CY5.5在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中实时监测脂质体在体内分布。

靶向肽可通过化学偶联或后插入法修饰脂质体表面,通过硫醇-马来酰亚胺偶联或DSPE-PEG偶联,肽密度控制在3%-5%可显著提升靶向效率。常见类型包括:整合素靶向肽:如cRGD环八肽,特异性结合肿瘤血管内皮αvβ3受体,增强肿瘤穿透性。细胞穿透肽(CPP)如R8肽,通过破坏内体膜促进药物胞内释放。与靶向肽(如RGDS)串联设计(R8-RGD)可协同增强脑胶质瘤靶向性,肿瘤积累量提升30倍。pH响应型肽如GSG-(KCCYSL),在肿瘤酸性微环境中构象改变,暴露靶向序列。此类设计可减少健康组织脱靶,降低抗肿瘤药物的全身毒性。

脂质体作为药物递送载体,通过靶向性、缓释性、多功能性三大核心优势,彻底改变了传统药物的分布与疗效模式。

南京星叶生物拥有脂质体研发平台,助力药物递送技术革新与精准医疗发展。